最近,《华盛顿邮报》扔出个“猛料”,直接在国际舆论圈里引爆了一颗炸弹。他们神神秘秘地援引所谓“泄密文件”,说俄罗斯老大哥不仅要手把手教我们空降兵,还要打包卖给我们一整套空降装备,合同价值高达5.8亿美元。乌克兰媒体更是像报菜名一样,把清单都列出来了:37辆BMD-4M空降战车、11辆“章鱼-SDM1”两栖坦克,外加11辆BTR-MDM装甲运兵车。
这套说辞一出来,立马就被各路人马和敏感的地区局势挂上了钩,话里话外都在暗示,一场“地动山摇”的大动作正在秘密酝酿。可咱要是静下心来,把这些听着吓人的说法,跟我们自己公开的信息一对,就会发现这剧本写得是真不怎么样,漏洞多得跟筛子似的,与其说是爆料,不如说是一场处心积虑的舆论碰瓷。
咱家有粮心里不慌
这事儿我们得从最根本的地方聊起:我们空降兵,真的还需要买这些“洋玩意儿”吗?就在去年长春航空展上,解放军大大方方地把国产新型履带式空降战车拉出来遛了。那场面,战车跟着伞兵从天而降,落地不到半分钟,战斗准备就全部搞定,直接开干。
机炮怒吼,反坦克导弹拖着尾焰呼啸而出,百里穿杨般精准命中远处的靶标。更让人咂舌的是,车里的信息化屏幕上,战场态势图实时刷新,连敌方火力点的坐标都标得一清二楚。就这信息化水平和快反能力,你放眼全世界的空降部队,那也绝对是妥妥的顶级玩家。
再看看我们空降兵的家底。前几年的朱日和演习里,我们的胖妞运-20,一次出动就能肚子里塞下12辆03式空降战车。伞兵们从6000米高空鱼贯而出,战车一落地就能立马投入战斗。反观传闻里要引进的俄制BMD-4M,空投高度撑死也就1500米,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。
再说火力,我们03式改进型早就用上了105毫米炮,穿甲深度杠杠的。而BMD-4M那门100毫米炮,火力上明显差了一截。这不等于让我们扔掉手里的智能手机,去换个功能机用吗?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。
这本学霸错题集
有人可能会说,咱看中的不是装备,是俄军的“实战经验”。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,但仔细一琢磨,更站不住脚。就说最近的俄乌冲突,俄军空降兵坐着米-8直升机搞机降突袭,结果被乌军的“毒刺”导弹当场打下来7架,活下来的士兵连自家战车的影子都没摸到,就被人家给包了饺子。
这种血的教训,恐怕我们的训练总监部看了都得连夜开会,把它当反面教材写入条令。反观我们自己,前不久在南海某岛礁的演练中,运-20机群玩了一手漂亮的低空突防,战车落地15分钟内就成功建立了滩头阵地,这效率可比俄军那种老派的“散兵线冲锋”战术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。
训练模式上就更不用说了,我们的空降兵学院早就普及了VR+AI技术,能模拟全球二十多种复杂地形的空降场景,让战士们在虚拟世界里就把各种险情经历个遍。而俄军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沙盘推演的阶段。要真论“传授经验”,到底是谁给谁上课,还真不好说呢。
朋友串门唠唠嗑
把两国间正常的军事技术交流,硬生生歪曲成“秘密备战”,这纯粹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,心里早就预设了剧本。就在不久前,中俄“海上联合”演习才刚结束,我们派出的可是052D改进型驱逐舰这样的当家明星,双方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,把援潜救生、联合反潜这些高难度科目都过了个遍。
国防部发言人当时就说得很明白,这是“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常规安排,不针对第三方”。实际上,从2012年开始,“海上联合”系列演习已经成了家常便饭,双方的合作从来都是放在台面上,大大方方的。
放眼世界,通过少量采购外国装备来搞技术参考、研究战术,本来就是军事强国提升自己的常规操作。挪威为了研究北极作战,花了十年功夫测试,最后选了韩国的K9榴弹炮。澳大利亚也从美国买了不少“战斧”导弹,为的就是补齐远程打击的短板。就连美国自己,这些年也没少通过各种渠道搜罗别国的装备,目的就是为了把对手的技术摸透。
所以说,就算我们真的引进了几台俄制空降装备,那最大的可能也是为了借鉴他们在重装空投方面的一些“手艺活”,比如人车同步空投怎么规避风险,多车集群空投如何高效协同。这些都是光看图纸学不来的经验,花点小钱买个参考,帮我们自己的研发少走弯路,这是非常务实的科研行为,跟所谓的“整建制换装备战”完全是两码事。
谁在背后拱火
这套“中国备战论”的炒作,其实是故意忽略了两个最基本的事实。一方面,俄罗斯现在的军工产能,首要任务是满足自家前线的巨大消耗,生产线都快转冒烟了,哪还有余力去搞什么大规模的“整建制装备出口”?
另一方面,也是更重要的一点,中俄的军事合作向来是公开透明的。无论是双边演习,还是像之前的中伊俄联合演练,每次都会提前通过国防部向全世界通报。这种开放和自信,跟“秘密备战”那种阴谋论调完全是两个画风。
我们再来看看数字。根据公开数据,前年中俄军贸总额大概是14亿美元,这点钱可能连给山东舰加满一次油都不够。反观美国,特朗普政府刚批准对台军售就高达40亿美元,自己的军费更是飙到了8860亿美元,占了全球军费总额的近四成。到底是谁在穷兵黩武,这不明摆着吗?
炮制这套说辞的那个英国智库RUSI,其实早就有“前科”了。几年前,他们就言之凿凿地说“中国买S-400是为了增强夺岛能力”,结果话音刚落,我们的红旗-9B就亮相了,射程比S-400还远一截。后来又喊“俄罗斯向中国提供潜艇技术”,可我们的094A型核潜艇的静音性能,早就把俄制的“北风之神”级甩在身后了。
结语
说白了,西方舆论场上这番煞有介事的炒作,就像街头算命先生的套路,看起来玄乎其玄,实际上全是话术,一戳就破。他们既不愿意承认中国自主研发体系已经强大到可以“自给自足”,又总想把中俄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,扭曲成某种威胁世界的“轴心”。
但现实是,中国的国防建设早就过了那个需要别人“输血”的阶段,进入了“按需选择、为我所用”的高级模式。要不要搞技术交流,买不买外国装备,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科研节奏和战略需求,而不是因为我们自己造不出来。这种基于平等互利的正常交往,不会因为外界的几句聒噪就走了样。中国的军工自信,来源于歼-20、运-20这些“20家族”的底气,来源于超过八成的国产装备占比。这种底气,是任何捕风捉影的“爆料”都无法撼动的。
怎么加杠杆买股票,专业股票配资门户,美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